前排左起:穆仲芹、溥佐、赵松涛、肖朗、孙其峰、王颂余;后排:孙克纲(左)、王学仲(右)
“津门八老”的由来讲述:向中林 整理:柳河 徐庆举
说起“津门书画八家”这个称号,人们很自然地就想到孙其峰、萧朗、溥佐、赵松涛、穆仲芹、王颂余、孙克纳、王学仲等这八位老先生,他们以扎实的艺术功底和独特的画风,为津门书画界树立了楷模,争得了荣誉。至今,他们的书画艺术仍然被人们津津乐道,他们的作品也被喜欢书画艺术的藏家视若珍宝。那么,“津门书画八家”这个称号是如何而来的呢?日前,本刊记者采访著名山水画家向中林,在他的画室看到了一张“津门书画八家”在一起的珍贵合影,话题延伸,意外得知“津门书画八家”这个称号的由来还与向中林的一段经历有关。于是,就有了下面的一段叙述: 1979年底,天津警备区建起了一个新的招待所,就位于现在的湖北路38号。招待所是按高标准建的,装修也比较豪华,主要接待军队的高层人士。对墙面的装饰,单位内部当时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按照当时比较时兴的政治口号或政治画作来装修墙面,还有一种意见就是挂上一些传统字画,墙加文化蕴味和书卷气。最后,由时任副司令员的周自为同志拍板决定,用书画作品来装饰。由于我是当时部队的唯一一名书画干事,所以这个事就委派在了我身上,由我去请书画家来作画。
当时,我还是一个年轻战士。虽然是书画干事,可和社会上的画家并没有接触。于是就找到对当时画界比较熟悉、在天津艺术博物馆陈列部工作的崔锦同志(现为天津文史馆馆长)提供一份名单。他根据当时画家们的声望、画品、人品,提供了八位画家的名字,分别是孙其峰、萧朗、溥佐、赵松涛、穆仲芹、王颂余、孙克纳、王学仲八位先生。于是,我就按照这个名单一一登门去请这些老先生。记得去请老画家们的时候,他们都很激动,非常爽快地答应为招待所画画。 那个年代,书画家的社会地位还很低。刚刚结束“文化大革命”,文人墨客都是被工人阶级瞧不起的,而部队是当时政治地位最高的地方,所以,请他们来为武警招待所画画,意义绝不仅仅是画张画那么简单,而是一种很高的政治待遇,有一种被尊重被肯定的含义,所以老画家们都非常重视,尽管都年事已高,但都非常高兴地来作画。孙克纲和王学仲先生当时算是比较年轻的,他们每天骑车回去,而其它几位老画家因为年迈离家又远,就住在招等所。当时,新建的部队招待所请画家们来作画,这种情况在全国也是比较少见的。画家们也是很少有这么好的创作条件,所以他们拿出全部的创作热情,津门八老为招待所画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这次活动一直延续了近一年时间。书画家们的作品为招待所增色不少。第二年,杨柳青画社精选部分作品,出版了一本书画作品年历。在年历中,首次用了“津门书画八家”的字样,人们再说起这几位画家来,也以“八家”代称,于是,“八家”的称呼就叫响了。
(本文刊载于第157期《画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