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露 : 1987年生于安徽省萧县,2005年考入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师从何家英 ,颜宝臻,刘泉义,徐展诸先生,
2006年入国画系人物第一工作室,师从何家英 ,颜宝臻,刘泉义,徐展诸先生。
入展获奖情况:
2009年毕业作品《农民工系列》入围第七届天津市青年美术作品展
2009年作品《正酣》入选同年金陵百家作品展
2010年作品《明日晴转多云》入围上海世博会展览
2012年作品《老人》入选天津美术学院研究生原创作品展
2012年作品《明日》入选安徽省第四届美术大展
2013年作品《拉卜楞印象》入选天津市第八届青年美术大展获优秀奖
2013年作品《面佛的人们》入选安徽省青年美术大展
作品多次被美术馆及人收藏
创作心得:
画家许江在其出版的书中写到:“当我站在这些密密层层的悬挂着海报作品之中的时候,仿佛置身另一种稀薄的雾气—那种在一个个图像之间牵连着的特殊的视觉之中,感觉着这个时代的某种迁徙,时代阅读的迁徙,从读文的时代向读图的深刻转变”。
图像时代背景下的“迁徙”认识。
在图像再现客观的手段产生之前,文字、绘画便成为人们观察客观世界之后的记录与记忆储存的直接方法与间接手段。从结绳记事到简约图像绘制再到文字的出现、演变和发展,以至到今天的图像,文字与绘画的错综交叉表现。人类一步也没有放弃对客观世界的表达和观察。
在表达的过程当中,文字如同“点”,它就像宝藏一样是饱含意义的。图像绘画如同“面”,画家的“视觉面”的体现,“情感面”的流露,“思维面”的“迹化”过程。与此同时,思维逻辑的存在,如同“线”,文字的“文脉”逻辑线索等。
“点、线、面”的交织出现,相互关系构成了我们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抽象思维和主观认识,还有具象与抽象,主观与客观的表达。
无论是认知还是再现,都离不开客观存在的现实物象,不同的现实物象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不同人对不同或同一种物象的认识也是不同的,它是受地域差异、文化传统、认识的深度与层次决定的。以此我们也认证与体会了传统与现今、东方与西方的认识与表现的差异。以下以东方传统人士形成简单分析一下。
我们一直在所提到的图像时代里打转,在这样的一种时代里,图像正在成为甚至已经成为信息传达的最有效的,同时也是最大众化的时代性工具。托马斯曼曾经说过:“我们以为在想,以为在做,而实际上只是一些东西在替我们想和做。”而这里的另一些东西指的就是图像。图像完成了过去我们对于事物思考的“点、线、面”换句话来说,它让点线面从抽象变为了具象的表现。这种具象的表现现实、直观、简单,让我们的想象都变得多余。图像的力量在潜移默化的改变和迁移着人们传统的认识与解释。例如对于图像时代的解释,主要理由是图像技术迅速发展,图像的摄取变得越来越方便,图像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所不在。有人将历史概括为由读文时代进入读图时代,图像成为时代的阅读。以至于这种现象与时代的产生时,传统绘画所要求给予的特殊的“看”,在大量图像的读识得方便面前,变得颇具难度的事情。在我们这一带当中,一方面我们越来越看不懂最简单的传统绘画;另一方面全球时尚之风牵引并限制着我们,我们并不拥有观看的自由。那经由不同文明所孕育的不同的“看”的文化,经受着图像泛化的冲击,并一再的面临着被表象的定见混为一谈的陋习和俗见。这样,图像时代的文化悖像之一恰是世界被把握为图像的同时,人们对世界的感激起码是部分重要的感受力正在衰落。